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关键纽带。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将“稳就业”“促就业”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将其作为检验党建成效、践行育人使命的重要政治任务,积极构建“一三二四六”就业育人模式开展就业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推进就业工作落地落实。
(一)一心三联强化团队抓就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就业优先,以优质服务推动优质就业”的理念,强化就业“一把手”工程,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细化目标、职责、任务,建立了党委领导、系部协同、全员参与的三联动机制。学院党委按照信得过、靠的住、做得好、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原则选优配强班主任团队,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建立毕业生求职意向数据库、各专业用人单位数据库、校友企业资源数据库、政策咨询数据库、问题答疑数据库、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6个联动数据库联动开展工作,应用于校企联络、岗位推送、政策解读、精准帮扶等各个方面,做到数据联动、快捷精准,实现各层级工作环节无缝对接、有力运转。
(二)两化四促进协同联动助就业
就业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就业质量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这是全院师生达成的共识,学院通过两化四促进协同联动,助推就业育人工作。
两个优化一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与企业深度交流,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巩固我院与各优质企业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就业工作联盟;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符合我院专业特点的就业实习联合培养基地,从而形成产教合作联盟。进一步推进学院与九三豆油、佳电股份等用人规模较大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就业、实习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实践,依托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建立“1+6+n”科技创新联盟,设立“德邦大为创新奖学金”、“德国雷肯蓝色畅想奖学金”、重兴创新培养基金及华灿创新培养基金,完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管理机制;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依托各专业社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二是优化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学院坚持“进寝室门、知学生情,解就业难、暖学生心”的行动,压实就业工作“五级包保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精准定位,包保到系;系部主任统筹本专业教师从就业资源挖掘、实习指导、论文指导、就业岗位推荐和跟踪服务全程融入;辅导员、班主任着重信息推送、咨询指导、材料审核等管理工作,构建全员抓就业工作格局。学院执行“就业情况周例会”、“就业数据周通报”、“重点专业重点班级党政领导约谈”的“一会一谈一通报”制度。班主任制定周目标,系部明确月任务,分级管理,对表推进。打造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良性工作机制。在发生本土疫情的形势下,将“一把手工程”及全员包保举措真正落实落靠,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
四个促进一是依托平台促就业。充分发挥基础、线上和优质资源3大平台支持作用,着力探索“互联网+云就业”信息化就业平台,高效推动就业工作开展和网络课程思政建设。依托网络招聘平台、宣传平台、合作企业平台等媒介,结合用人单位数据库、校友企业资源数据库、教育部及其他高校就业平台等信息体系,打造工科行业专场招聘会、联合培养宣讲会等典型系列招聘活动;不断丰富校友宣讲团结构,有针对性的邀请基层就业、退役士兵等有各类经历的校友回校宣讲,将榜样示范和朋辈指导工作落实落靠;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燃情毕业季”、“别样就业季”等多个模块,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主流声音及时传递给青年学生,营造积极就业氛围。二是利用政策促就业。认真落实“加强考研引导”、“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和“利用国家就业政策”的就业指导要求,促进大学生多方向就业。三是典型引领促就业。就业过程中,形成了由学生骨干、学生党员模范带头的第一批就业梯队,由学习标兵、寝室先优组成的第二批就业梯队,以“就业喜报”方式利用电子屏和QQ群激励学生尽早择业。四是精准服务促就业。准确分析学生就业意向,根据就业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意向及意向地区、行业等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进行差异化、动态化的就业指导,为学生量体裁衣,帮助学生确定就业方向。
(三)六个指导全程覆盖促就业
就业工作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将“六个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做到各年级全覆盖,提升就业育人质量。一是职业规划指导,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及学校相关就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依托职规课、“超级规划家”、职业规划训练营等,从大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每年对新生班主任培训都将全程化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列入其中。二是学业指导,结合系部老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求职就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三是择业指导,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用人单位实际情况,提供有关面试技巧及就业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信、从容的就业。邀请校招生就业处、学院专业教师、优秀校友等开展考研、垦区就业、政策就业等专题座谈会,实时解决学生专项就业问题。四是创业指导,针对有创业潜质和条件的学生,结合创业课程,提供创业政策、市场论证、运作实务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五是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学院心语工作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职场,调适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焦灼情绪,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六是毕业跟踪指导,四年来老师们一直用心指导、用情陪伴、用力聚心,在离校前通过照班级合影、举行最后一次班会、班级茶话会等仪式感很强的形式与学生产生深厚的共情,为后续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加强就业数据采集与追踪反馈,全面科学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及时予以调整。
在就业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如学生就业期望居高不下、考公热度持续增温等艰巨问题。未来,学院党委将继续以“实”字为要,不断优化就业育人模式,创新就业工作举措,切实把“稳就业”“促就业”的政治任务落到实处,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图/文 王小婷)
---------------------------------------------------------------------------
编辑/赵铁丰
校对/孙海宁
审核/宋清萍